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当科技“被艺术”

   2012-06-25 3780
导读

《感知增生中

 

 

 

当科技“被艺术”

 

《感知增生中法媒体艺术交流展》将在华·美术馆展出,图为徐文恺作品《水测》。资料图片

  深圳商报记者 刘 瑜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将于8月15日至9月11日在华·美术馆展出的《感知增生中法媒体艺术交流展》将令公众有清晰的了解。展览将通过媒体艺术、交互装置、感知系统等等关键词,多元呈现一场媒体艺术的盛宴。

  展览由查尔斯·卡克皮诺(法国)与颜晓东(中国)两位策展人共同策划,将来自中国与法国对艺术、科技、文化的发展及趋势的洞察和思考,通过近30位具有代表性中法艺术家的28件作品呈现给观者。而中法艺术家的不同观点通过一系列的装置作品进行对话,探讨在数字革命中人类的命运。

  艺术家特质:跨界

  此次媒体艺术展览,中法两国近30多位艺术家参与,其中包括中国最早涉及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艺术家胡介鸣,独立数码多媒体艺术家杜震君,引领当代华人新媒体艺术风潮的林俊廷,擅长声音及空间装置的姚仲涵及新一代声音艺术家王仲堃,还有法国新媒体艺术代表人物:菲利斯·德丝蒂尼·德奥文,安托尼施·密特,皮耶瑞克·索林等人。除此之外,还有艺术教育者刘毅和他的学生们。

  众多参展人的经历也凸显出媒体艺术家跨界的特质:皮耶瑞克·索林身为艺术家也身为电视录像制作人;法兰丝·卡德精通数字与器械人技术;徐文恺兼计算机视觉程序设计师的身份;新锐艺术团体旋诺高斯汶也由不同领域的成员组成,而菲利斯·德丝蒂尼·德奥文则擅长利用新技术、透视法和雕塑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参展艺术家的年龄、资质构成也相对丰富。两位策展人一致希望通过选择不同代际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尽可能地反映中法两国媒体艺术的发展情况。

  作品:变革催发“增生”

  围绕“感知增生”这一主题,参展艺术家透过作品呈现了他们对于持续中“媒体变革”的洞察与思考。“增生”作为生物学术语,原指细胞通过分裂繁殖而数目增多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可能是好的生理性增生,也有可能是不好的病理性增生。那“感知”究竟将发生怎样的“增生”呢?会以怎样的方式、朝着怎样的方向分裂延续呢?

  法国媒体艺术活动始终与戏剧、表演、音乐、文学等传统文艺领域间保持着有效的互馈机制。从而使其作品与各种应用技术之间产生关系,种种受科技启发的特质在此次展览中一一呈现:糅合全息技术创作的“光学剧场”《迷你全息剧场之伟大的科学发明》以视觉魔幻剧场秀,给观众视听新体验;以铝制装置结合录像创作的《锣》,色彩斑斓的光之“锣”随着持续音波震荡在有形若无形之间产生催眠的效果;《与中国一起舞蹈》对应着中国股票交易市场的实时信息。作品画面中的著名舞者、流行音乐人随着股市的节奏翩翩起舞:变化无常的市场中,买卖波动越是剧烈,他的舞步就越流畅。

  据了解,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发展大约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录像艺术发展之际,并逐渐向其他媒介延伸,观念上受欧美新媒体艺术先驱很大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也在不断地结合中国本土现况,对于媒体艺术多线索的发展模式与现状进行反思。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127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868213889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