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技术影响创意

   2012-05-12 转载于网络佚名3450
导读

那些蜻蜓的镜头其实是找南非公司做的,1年前我就看到过他们做的蜻蜓,工艺非常棒。为《唐山大地震》制作特效的其实就是Technicol

“那些蜻蜓的镜头其实是找南非公司做的,1年前我就看到过他们做的蜻蜓,工艺非常棒。”为《唐山大地震》制作特效的其实就是Technicolor在国内的分公司视点特艺,其首席运营官蒋燕鸣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了这一细节。而片中还有一部分特效其实是送回好莱坞总部进行制作的。

技术和制作经验上的局限,使得国内对特效并不熟悉的电影人更觉得无从施展。所以技术研发对于特效行业来说,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研发的前提是保证正常的特效制作,如果预算已经在制作环节大量消耗掉了,就不会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去做研发。”刘剑说,“但当你的服务能够保证制作并且越来越有效率、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时,客户才可能会提出有一些更大胆的想法,我们来试试新的技术和玩法。”

技术影响创意,创意带动技术。就是这两者间永续的相互影响和刺激,推动着电影制作工艺的不断前进与升级。然而在当下,一方面由于特效制作费用门槛颇高,一方面由于电影人对于特效行业的陌生,导致创意不敢过多使用高新技术。“本来有的影片应该在特效上花大钱,但却为了节省预算,导致片子视觉效果不好票房也不好,而一旦票房不好,投资人下一部片子就不敢投特效了。”吴斌对此也很无奈。

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投资人和片方会更愿意把钱砸在对票房更有保证的演员阵容上,而非对观影体验有大幅提升的特效方面。国内有特效制作需求的电影给特效的预算如果能占整体影片投资的10%~20%,就已经达到极限,有的甚至只有1%的预算留给特效环节。

“其实特效没有那么复杂或者神秘,最基本的是加几个特效镜头,再进行数码调色。这是国内导演基本上比较认可的形式,成本也比较低。但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尝试过。”吴斌认为,一些国内导演对特效使用敬而远之,是因为陌生带来的距离感。但其实,这是未来每个导演都需要面临的一次技术升级。

特效不是遮羞布,内容上的硬伤靠特效是无法弥补的;而特效也不是无用功,观众对于视觉体验要求日益增多,电影特效制作是糊弄了事还是精益求精,观众心中自有判断。未来高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必将愈发广泛,就像从小就习惯使用iPad的儿童一样,今后导演手中握着的也将是更为现代化的高科技工具。但作为以创意为先导的电影产业,技术注定是外部肌肉,健美为宜,适中为上。而真正决定电影能够有多强大的,还是那颗创意的心。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佚名原创作品,作者: 佚名。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34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868213889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