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3D无法让烂电影变成好故事

   2012-08-29 转载于网络佚名3350
导读

从《阿凡达》公映后,3D就成了国产电影业的热词,一部部新电影借着3D的崭新羽翼飞向世人,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冲击。但在一次次的

从《阿凡达》公映后,3D就成了国产电影业的热词,一部部新电影借着3D的崭新羽翼飞向世人,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冲击。但在一次次的观影过后,人们除了对3D一词从陌生到熟悉外,对国产电影的观感似乎未见改善和提升。

7月30日是享誉世界的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逝世五周年纪念日。据报道,在此前一天举行的“电影思考之光——致伯格曼和他坚守的孤岛”活动中,同台对话的两位嘉宾——娄烨导演和崔卫平教授认为,当下中国电影的问题是整个文化层面都缺少积累与提升,中国导演缺少对于内心的逼迫与催促,“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落在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之后。”崔卫平说:“中国社会变化太快,甚至中国电影有点找不到观众了……中国电影的走向与深度,不能依赖于中国导演来完成,只有国人都在反思生命,都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大家都在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之时,我们的电影才能出一点东西。”

技术不是万能的,就像一位曾经的篮球巨星在一次点评篮球赛事时所说:技术的改变和提高是容易做到的,但人的改变和提升却是最难的。当3D从热词降温后,当3D不再成为影片公映时的促销卖点时,我们的电影还能剩下什么?还是否依然能够情怀万种?这也许是一个永恒的艺术问题。技术的风潮可以来来往往,“江山代有才人出”,而像伯格曼这样的电影大师多年之后依然令人缅怀、敬仰的原因可能更值得人去探究、追寻。

暑假到了,小区附近商场前的广场上搭建起了一个神秘兮兮的小屋,上书“5D动感体验馆”,貌似对小朋友们很有吸引力。那方“3D”方兴未艾,这方“5D”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以利润为先导的商家总是走在技术噱头的潮头与前列,但电影作为一种活动的光影艺术,光“赶得上”技术却是远远不够的。

电影的技术含量不必是所谓最“新潮”的,但电影的艺术含量却要跟得上时代和人心。不然,被观众抛弃、被时代的潮流拍死在沙滩上就在所难免了。说来惭愧,我最近一次进电影院还是《色戒》那年的事了。虽然我等并非大忙人,但即使闲着也胜似浪费表情、精力去正襟枯坐人群之中,让自己的眼睛疲劳、紧张而心灵也得不到运动和享受。当然,票价贵也是中国电影业屡遭诟病的原因之一。消费者惯常追捧的“物美价廉”在这里变成了物不美价还高,那谁还会那么傻呵呵地一如既往地“支持”呢?即使3D又如何?——生活不就是真实的3D的吗?为何还要花钱费时劳神去看“人造”的3D呢?

好的电影应该要令人有所意外又有所期待。对于那些“一切尽在掌握”的电影,我是没有兴趣的;而对于那些与我毫无关联、呼应的电影,我也是没有兴趣的。在我看来,不仅是好电影,所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艺术其实都是以各自的形态在满足着一代代人这种看似挑剔却又普通的观看和阅读心理。一部电影里蕴含的东西全是我想象之内的,那我还看它干吗?一部电影里呈现的意义与我的生活、经历、忧虑毫无交集和共鸣,我看了岂不是白看?观赏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暗地寻找同路人——现实的、虚拟的。而能否创造出这样的“存在”令观众信以为真,并愿意为之付出真情和感动——付出电影票钱则更是不在话下了——考验的正是作为艺术家的电影人的才气与真诚。

日前,《阿凡达》3D视觉效果总监查克·康米斯基为一部即将推出的国产“大片”测试3D效果来到北京并接受了记者采访:目前,中国电影频频披上3D外衣,这是否是一种基于技术和市场的“投机”?查克不这样认为,他表示,3D技术可以被所有影片利用,不过,3D无法让烂电影变成好故事。诚哉,斯言。

“3D渐欲迷人眼”,不过,也总有些人是不爱赶时髦的,“麦兜电影之5”《麦兜当当伴我心》来了,创作者麦家碧表示,“麦兜”不会穿上3D外衣,因为自己还不喜欢。“麦兜是一种情绪,一种情怀,而不是视觉糖果。我希望提供给观众的是感动和温暖,是更内在的东西。”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佚名原创作品,作者: 佚名。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347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868213889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