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马新强:我们就是要做全球第一

   2012-03-06 全息网longfei6760
导读

马新强:我们就是要做全球第一记者:到十二五,华工科技要做到100亿元,这意味着什么? 马新强:在激光领域,现在全球最大的企业


记者:到“十二五”,华工科技要做到100亿元,这意味着什么?

马新强:在激光领域,现在全球最大的企业也就是3亿欧元规模。到100亿元,绝对是全球第一。

记者:100亿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马新强:有高端激光制造和服务,也包括一部分资本运作。今后我们不仅要赚设备制造的钱,还要赚软件程序控制、售后、人员培训的钱。

记者:到今年,华工科技的规模是30亿元,5年涨3倍多,能做到吗?

马新强:不仅能做到,而且预计要提前1年实现,我们预计每年的增长速度在50%以上。

记者:您的信心很足。100亿元的底气在哪里?

马新强:华工科技依靠华中科大强大的激光技术背景,和这些年积累的销售网络、管理团队。制造向高端延伸,卖一台设备就有1000多万元。我们正在向国防工业深入,这是一块可以施展的巨大天地。我们去年销售的切割机,台数已全球第一。

年轻时“吃过”不理性的亏

记者:您在30岁出头,就当上华中第一家高校上市公司老总,有什么感悟?

马新强:再有钱,也要冷静,要理性分析,突出主业,在擅长的领域里做好。华工科技刚上市时我还年轻,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和冲动,把上市募集的钱去投了很多企业,想做多元化,但效果都不好。

记者:后来您的思路怎么改变?

马新强:到2006年,华工科技开始收缩、清理,明确主业,集中精力做核心业务,回到擅长的激光领域。现在终于可以到发力期。

记者:这种状况,是不是年轻企业家都会碰到?会不会打击发展的信心?

马新强:失败的经历不见得是坏事。毕竟年轻,还有机会再尝试。但一定要总结改进,否则屡战屡败会挫伤信心。

记者:现在有许多高校企业的教授当董事长,作为过来人,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马新强:高校企业很多老总是来自学校,教授当董事长,会很自信,喜欢做些自己研究领域的东西,似乎越生僻越深奥越好,而不是市场需要。这是不对的,不要什么都自己做,不要有技术癖好,要关注整体经营。

光想赚钱的企业做不大

记者: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利润已经不是唯一的目标,还会承担社会责任。

马新强:这些年,华工科技不是以利润为第一目标,而是超利润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报国。让中国的激光在全世界称雄。这样企业才能做大。

记者:但这样做实业很辛苦,有没有想过其他领域,比如地产之类的?

马新强:我们在2000年上市时募得4亿元资金。如果去做商业地产,赚钱会比现在容易得多。但我是学激光出身,对这个行业有感情,希望能在世界上做引领者。

记者:从上市公司信息看,华工科技的盈利能力还不是最高的,利润率比深圳的大族公司要低,您怎么看?

马新强:至于大族,我想说两点,一是我们的产品线有差异,他们偏重中小功率激光设备,我们则偏重于大功率激光设备以及高端的精密微细制造设备,应用集中在太阳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工程机械、船舶、钢铁、航空航天等领域,长远看,我们的发展空间更大;二是大族有他的地域优势,深圳还有沿海地区产业链比较完整,大族的成本优势也就显现出来了。

但是,差距毕竟说明我们还有要完善的地方。看到比我们高的指标,我就不舒服,一定要超越。

不再当“激光贩夫”

记者:您在11年前提出一个著名的言论:激光当皮鞋卖,是吗?

马新强:是的。那时候华工科技成立不久,我提出:激光要走出实验室,像卖皮鞋一样去大声吆喝,揭开神秘面纱,到市场中体现价值。

记者:因为这个言论,您被称为“激光贩夫”。

马新强:我觉得中国不缺科技人员和科研成果,缺的是贩卖科技成果到市场上的“贩夫”。就是要让高科技矮下来。

记者:但即使这样,普通市民的心目中激光还是很神秘。

马新强:这些年,激光的神秘光环正在慢慢褪去。现在激光运用领域很广泛,用作生产设备,能切割也能绣花,能实现光通信,还能做全息成像。船舶、钢铁、航空航天都能看见激光“身影”。

记者:那么现在您还是在“贩激光”吗? 

马新强:现在不行。这10年,国内激光行业发展很快,但多数在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随着传统工业改造升级、装备制造业振兴以及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光技术大有用武之地,所以激光技术还要向高端领域发展,靠内在的科技含量取胜。

老总的追求决定企业的标高

记者:在担任华工科技老总前,您曾经当过高理公司的业务员,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马新强:记得有一次大雪天拜访客户,带着点小礼品,在雪里站了2小时才等到对方。礼物不值钱,身上的雪花值钱,诚意感动了别人。

记者:这段经历对后来走上领导岗位有什么影响?

马新强: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更能吃苦。我当上高理公司总经理后,去广州、上海、青岛坐火车都是坐硬座,在外地与人合租。夏天住的房间没有空调,经常早晨起来,发现席子粘在背上,可以拖着席子走路。二是不怕放下身段。我们常常要当“丙方”,就是给乙方供货,这时候要是端着高校知识分子的架子,什么事也干不成。

记者:有人说,老总的追求决定企业的高度,您的这种性格对华工科技有什么影响?

马新强:争取做全球第一,也一定要做成全球第一,华工科技就是这个目标。

希望我的员工当富翁

记者:近几年,东湖开发区上市的高新企业不少,掌握股权的员工变成了百万、千万富翁。作为上市“先头部队”,华工科技的股权激励政策怎样?

马新强:这正是目前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因为2000年上市,那时还没有股权激励政策。东湖开发区里同样有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靠股权激励诞生了一批百万、千万富翁,这对华工科技的核心骨干来说有很大影响。所以我在公司一直在做思想工作,在谈“职业化、事业型”。

记者:目前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马新强:一方面,我们靠有竞争力的高薪从国外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另一方面畅通人才晋升平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但这些是不够的。华工科技要像中兴、华为,靠机制竞争留住高端人才。

现在我们迫切希望政府创新政策,为我们的股权激励“破冰”,使我们的员工更富有,能当富翁。

激励企业家政策要“给力”

记者:武汉市这几年对人才引进一直很重视,出台上亿的鼓励政策,力度已经是前所未有了。

马新强:我觉得,武汉市在人才引进上力度要再大点、范围再宽点。市政府近几年在引进一些知名企业时,给了不少优惠措施,但也应该多关注下本土企业的培育。在人才引进方面,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却鲜有关注本土企业家的激励。

其实,把企业家激励政策制定完备,他就会不遗余力地思考怎样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怎样把最优秀的科研、管理、营销人才网入自己的阵营。所以我觉得武汉市现在的人才政策可以再升级。

武汉何时能出柳传志

记者:对于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大家都在期待,武汉也像中关村一样,出一个联想,出个柳传志。

马新强:诞生一个全国知名的企业家,有多方面的因素。武汉这些年没有全国知名的企业和企业家,其中一点是环境和文化问题。武汉盛行“码头文化”,流行的是“一锤子买卖”,很多做企业的人缺少做百年老店的意识,缺少一种踏踏实实、厚积薄发的精神。视野、胸怀、行动力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走进马新强的办公室,没有奢华的大班椅,倒是一面三扇的屏风夺人眼球,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绿色植物。从陕西农村走出来的华中首个高校上市公司企业老总,看来喜欢清新明快的淡雅,追求田园般的随性。

然而,在不起眼的一面墙上,一幅行书挥斥方遒,似乎才是他人生真正追求的写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谈起创业的种种经历,马新强风度儒雅,语气平静而清脆,话语却很有力量,敢于直言且不加修饰,不像是在尔虞我诈的商海里打滚了近20年。

从西北农村考大学到武汉。马新强没有社会资源,也没有家庭背景,按他的说法,想做一番事业只能靠自己,是从没人干的事情里面发现机遇。

这样的经历,使马新强的身上很自然地糅合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气质: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做事讲究专业,却又能放下身段,在市场中去当乙方,甚至丙方。

有理想不妄想,清高却又实干。每个时期,马新强都把这种矛盾体不断地深化演绎。就像他在28岁那年,敢于以一个业务员的身份,提出担任一家濒临破产的校办企业的总经理。接管后,他能坐几天几夜硬座火车,去外地谈业务,住没有空调的合租房,最终让这个企业攀上行业第一位次。

现在,马新强又在苦苦思索一个矛盾的课题,“没有足够激励机制的华工科技,怎么样激励全员,共同攀上全球第一的高峰?”

2小时的访谈,马新强让人这样定格:在解决一对又一对的极端矛盾中,留下丰富的人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ongfei原创作品,作者: longfei。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4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868213889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